徐蓓导演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三个细节片段: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巫宁坤先生凌晨两点起床穿上鲜艳的黄色衬衣,等待来自祖国摄制组的采访,讲述西南联大的经历;当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将摄制组寄去的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放在其枕边后,先生安然离世;以理性示人的杨苡先生在拍摄结束后却留下了眼泪,当徐蓓导演抱住先生的时候,她只说了几个字:It’s just for you。
准确来讲比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访为主。这片跟《掬水月在手》类似,都是拍摄对象的人格魅力远高于纪录片创作技法。那种求知学子的才华之美,从容豁达的大家风范,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各怀其志的报国激情...旁白也基本选自书信、文学作品,辅以老照片、现代空镜、简单动画等。清北学霸也会吐槽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会老顽童一样互相揭短,可爱。影片问题就是大概因为有官方校方背书吧,创作者实在是太求稳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这个地方刚有点要感动,就迅速切到下一个时代下一组人了,像走马观花逛博物馆一样,累。有些地方又有点冗长,完全可以精简掉。这些百岁老人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现在还都记得上学时的小事和自己学号,我30岁就已经把大学的事忘差不多了……
看到演职员表上杨振宁、许渊冲写的是“自己”,这一刻我被触动了。当听到许老骄傲的说“文科是我,理科 杨振宁 诺贝尔,工科王希季,第一个让人造卫星上天的中国人啊!”感觉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了,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说到民国,就会想起两所大学:黄埔军校和西南联大。黄埔军校的纪录片看过一部,西南联大只在汪曾祺的文章中看过。 梁思成林徽因伉俪设计了西南联大的茅草房,汪曾祺笔下的同学在日军飞机轰炸一个洗头一个煮汤,这大概就是我对西南联大的全部印象了。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可称大学也。 纪录片只要体裁感兴趣一般都给五星。
电影院一个人看的 致敬
@上海首映。 九零后指的是一帮现已九十多岁的西南联大学生,和之前的纪录片一以贯之。 怀念巴金二哥的杨苡,好哭的沈从文,边哭边唱松花江上的巫宁坤,人称pure的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的邓稼先,帮同学写作业但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汪曾祺,只服杨振宁的许渊冲,人何以堪的马识途... 说到轮流教授学制,杨振宁平静地说现在看来不是很好,不太系统,下个镜头就是许渊冲大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课... 最触动的是师生们在战争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学生活的坚持,以及其中难得的从容,皮实和丰沛的生命力。 西南联大成了传奇的丰碑,想想当下,除了神往只有惭愧
节奏有点慢,还可以再紧凑一些。旁白很出戏。整部片子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看。
校友会组织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场。穿透岁月的是爱国和爱真理。长寿是惩罚?活着就是胜利。中文系轮教不太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们的可爱。剪辑和音效满分,手绘插入十分优秀,好几个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还有一点处理得很好,没有深入渲染政治,点到为止,适当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战场文,各种书籍日记的引用,其实干货很多。杨苡教授作为着墨最多的女性,气质气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这样,岁月再长也可从容度之。
中興業,需人傑。沒看過的是嚮往,看過以後是慚愧,大大的慚愧。 他們除了是大知識分子的身份外,更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核心的脊樑與精神。 西南聯大誕生於國難之時,面對國破家亡,日寇入侵,聯合大學用文化的力量支撐這个國家民族最核心的東西。 而現在的年輕人都想“內卷”和“躺平”,感覺自己非常可恥慚愧。
剧集版《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现,细节部分有重叠(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经历对诗风的影响、闻一多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以采访这些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为主线,串联起三校合并历史,(与剧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国后(这是新增部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精神、勤勉刻苦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并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无愧于终生铭记的联大学号。 许渊冲各种吐槽太可爱,他和杨振宁作为文理科代表,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既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杨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岁又何妨! 这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堪为再难遇见的巅峰,这是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洁的精神。
五星给pure的人
各地宣传部助力 某种程度上也算比较用心的献礼片了
对于这些超级精英来说,唯有大学作为一个怀揣救国梦想的普通人的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
场次安排的不好,深夜23点的场次,纪录片题材看的有点昏昏欲睡,但是做为爱国主义题材来看还算不错
在清华校园住过,游过北大,报考过南开,前年在昆明特意去到云南师范大学拜访了一下,西南联大的前世今生也都一一体会过了;无疑它是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存在,从联大走出的很多人不止是很多文理工科门类在中国的奠基人也有称为世界引领者的存在;之前这些人一直是端庄严肃的中老年形象,从许老等几人回忆中也发现年轻人不管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一样的,有热血有冲动有理想有迷茫
《九零后》24城成都首映礼/超前点映 在荧幕上看到许渊冲先生真的好激动,也算是弥补了中学时的遗憾 看到中学历史课本上邓稼先先生的照片也搬上了荧幕,心中也是一阵莫名地激动 联大时的赤诚爱国 vs. 现在的键盘式“爱国”,边看边觉得心理落差好大 那个时候读书人的爱国真的好纯粹,就是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真正地把国当家,对一切都保持敬畏和使命感。 联大真是读书人的浪漫 这段时期的历史总能让我热血沸腾 现在被迫赶due的赶due,被迫刷GPA的刷GPA,当学习变成了一种任务,也许便不能准确称之为“读书” 罢。
巫宁坤哽咽战争开始学校去不了了,我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还能听到历经当时风云的长者亲自口述,是幸运。百年前的风骨和气节,那时候知识分子们的纯粹求知和身上不服输的劲,都使得“西南联大”这个特别的大学,永远熠熠闪光。
历史、风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语双关,既是他们的年龄也是他们的青春~
评分究竟应该是打给纪录片本身,还是打给纪录片里的人?
©Copyright 2015-2021, 新雨网 [service@newrain.cn]。京ICP备15047473号-1
[页面更新时间:2025/7/7 4:24:53 ,构建时间:0.03382 "秒]
这部电影注定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因缘际会,从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随导演徐蓓跨过祖国大地的13个城市,参与了44场路演放映,覆盖了8000+观众,仅城际交通就多达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团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我和导演徐蓓也在践行前辈精神,完成了我们自己电影路演的万里长征!我们从魔都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杭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时遍访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几所知名学府。所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半个月以来,我们也算做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吧!这一路走过来,片中杨振宁写的关于邓稼先pure的结尾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每次依然都会头皮发麻,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pure的灵魂!